航拍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场一角。 刘忠俊 摄
中新网甘孜6月25日电 (记者 刘忠俊 王鹏)6月25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的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正式投产。
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是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场址最高海拔4600米,装机100万千瓦,占地2.5万亩。电站通过500kV输电线路接入距离50公里、装机300万千瓦的两河口水电站,实现光伏发电和水电的“打捆”送出。
(相关资料图)
数据显示,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是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
施工技术人员正在认真核查柯拉一期光伏电站相关设计数据等。 刘忠俊 摄
水光互补“一体化开发”: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当前,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成为全球新增发电产能的“主角”,但“靠天吃饭”的风光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先天不足。风光发电大规模接入电网,会对电网安全稳定造成冲击。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网记者,具有年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通过优化调度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调节,可将随机波动的风电、光伏发电调整为平滑、稳定的优质电源,有效破解风能、太阳能开发难题。因此,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体化开发,提供了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方案。
据介绍,“水光互补”即将光伏接入水电站,用水电优异的调节性能平抑光伏输出功率的波动性。以柯拉光伏为例,当光照好、光伏出力大时,两河口水电站减少机组出力,将水储存起来;当受多云、降雨等因素影响、光伏出力减小时,两河口水电站引水发电,增大水电出力。
上述负责人介绍,通过水电站的调节,水光打捆后将输出更为稳定的电能,更有利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通过水电平抑光伏输出的波动性,电网也能接纳更多的光伏接入电力系统,消纳更多的新能源。
项目施工难:为高海拔地区大规模光伏开发积累经验
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场址面积相当于2000个标准足球场,光伏支架用钢量近5万吨,用钢量相当于一座“鸟巢”体育馆。
航拍建成投运的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升压站。 刘忠俊 摄
投产前夕,中新网记者前往海拔4600米的调试现场,气温只有5摄氏度,山坡上一场刚下的大雪将工地覆盖,但建设者依然坚守在工地,不停爬上爬下检查调试光伏板。记者刚走两步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全靠手中的氧气罐才有所缓解。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过人意志。
“特别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冬季为结冰期,工区遍布冻土暗冰,最低温度达零下30度,冬季施工难度极大。”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李涛表示,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经常出现的降雪,让本就紧张的工期再次被压缩。为抢抓失去的工期,项目团队将工程设计之初的3个月“冬歇期”科学转化为“冬季施工大干期”。
柯拉光伏板距地面高度超过1.8米,可满足植被生长需要,又能保障牛羊放牧空间,实现“牧光”互补。 刘忠俊 摄
同时,针对一系列工程建设难题,项目施工团队创新“引孔+回填”工艺提升静压桩成桩质量与施工效率,使用多层保温措施突破高寒高海拔地区冬歇期混凝土浇筑限制,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川西高海拔地区,积累了大规模地面光伏的开发经验。
“AI+无人机”:打造水光一体“数智化”光伏电站
因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提高电站建设和运维管理效率、减少运维人员工作强度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电站运行中结合大数据、AI算法,可自动识别故障,输出诊断报告,实现光伏项目达到“组串级别”的精准运维;同时布置高点全景、热成像、人脸识别等智能摄像机,实现电站安全预警;搭建了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采用飞行自动化管控和无人机库技术,并对无人机自动采集到的红外及高清可见光图像进行智能识别,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处理故障,有效解决电站设备分布广、数量多、人工巡检效率低的难题。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高寒高海拔光伏电站的高效、智能、精细运维管控,打造水光一体“数智化”光伏电站。
云雾下的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场一角。 刘忠俊 摄
此外,柯拉一期光伏电站位于四川省民族地区,项目建设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光伏+就业”“光伏+基础设施提升”“光伏+志愿帮扶”等一系列措施,为当地带来了“光伏+N”的综合效益。电站建设期缴纳税费超6亿元,投产后每年贡献税费近2.5亿元。
标签: